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非常低了,如果要把经济增长率再往下调,失业率必然增加,失业率现在已经很高了,这种状况下从政治上面就很难去推行结构性改革。
好的执法可以得到公仆的美誉,坏的执法常常制造不稳定,在一些国家甚至可以引发革命。两者有一些区别,前者是治标,后者是治本。
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,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,坚持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方针,尊重差异,包容多样。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、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,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。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,各级政府部门对GDP和税收有天然的偏好,但民众对安全、环境污染、教育和医疗的关注和需求也在提高,双方存在天然的对抗,二者孰轻孰重?国家、党和人民需要什么,不需要什么,该坚持什么,放弃什么,值得我们去研究。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,这些事件在曝光后也得到了新闻媒体、广大民众、政府部门、涉事单位的曝光、关注、舆论、调查和整改,甚至相应的政策也完善起来。
女孩怒斥号贩子事件、百度出售血友病吧事件背后都是野蛮的市场力量在作祟。《检察日报》的时评说,如果死者无辜,政府财政即便倾家荡产,也难以使他们瞑目。华润很会反对,但不知道华润想有何作为?万科今天的重组僵局,华润难辞其咎。
万科包括王石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。增发价格,15.88元相当于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万科股票交易均价的93.61%,为什么不选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的价格?因为彼时的背景是,宝能系拼命增持,令万科股价猛涨,而自万科A停牌(24.43元)至今的大盘指数跌了差不多20%。他和傅育宁握手后,万科管理层要闯关必须修正重组方案,他将是直接受益者。姚振华是有投资眼光和魄力的,他如此之急、不留余地地出招,我猜是他心里也很慌。
在很长时间里,选择相信管理层就是华润对万科的战略。一旦股价跌破买入价,宝能系的层层杠杆可能会迅速爆掉。
有华润撑腰,他大概也不怕万科管理层如何如何了,反正华润的地产做得也不错。在历史上,有多种关于公司控制的模式。说不是容易的,但究竟什么是是?什么是是非标准?这是我在本文中希望探讨的核心命题。万科之争,姚振华争什么? 万科是一家透明的好公司。
他像摩西一样把他看到的迦南美地的图景告诉人们,至于人们愿不愿去,他并不强求。否则,在万科股价极其低迷的时候,为什么不增持?在万科经理人发起合伙人计划后,华润也没有增持。作为股东之间粘合剂的信任,已经支离破碎。不久前我去北京和陈东升先生(泰康人寿创始人)交流,他说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出台的两个文件,《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》和《股份公司暂行条例》,作为此后的《公司法》和《合同法》的雏形,标志着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之始。
我理解,这是万科这样的企业才有的文明溢价。而傅育宁和姚振华,原本成色不同、纹路不同的两双手,紧紧握在一起,成为万科经理人难以逾越的屏障。
我的立场一以贯之,还是会回到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。华润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认为理性的测算,提出重组方案,主张股东权益,我不能理解的是:华润为什么选择了否定式,而且这么积极? 今天的华润到底有没有一个关于万科的战略?有没有专业负责地研究过?万科对华润意味着什么?万科和华润的地产业务是何关系?怎么看待万科的价值,如何进一步提升万科的价值? 我的感觉是没有,或者说,以最小持股比例当第一大股东就是华润的想法。
华润公告给人的印象是万科没有积极汇报,其实姚振华动手又不是一天两天,买到24%以上的股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华润是万科第一大股东,这个过程中你就这么不在乎?不采取断然措施? 根据我的了解和判断,华润最近开始考虑如何实质性介入万科的管理,并做了一些人事考虑和资产重组的考虑。他因此成就了万科,但也埋下了今天治理危机的根源,就是万科管理层无法主导股东,而会被股东主导。无论是2000年试图通过万科向华润增发B股的方式,还是2001年华润希望将旗下北京置地44%的权益注入万科、万科再按对价增发A股的方式,都是要达到华润控股万科50%的目的。后一步,创始人即股东,出钱不出钱都可以成为股东。公司之公司:价值创造的核心究竟是谁? 如果把公司看作是将一系列要素组合起来、展开有价值的创造活动的过程,那么关键问题就是:这些要素的组合结构是怎样的?这就是关于公司治理的结构,其核心是股权结构。就像我说不行贿没人相信,假定赚钱就偷税,这是中国的传统,一弄一个准。
精神不死,文明不死,自由与尊严不死。积极干预的第一步,就是否决万科提出的重组方案。
万科提出,不满足于只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,而放松对审美、环境、社会价值的追求,因为企业作为一种大型组织,集中拥有资金和组织资源,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做出引领社会的行动,形成永续发展的风气,即使我们不能遽然改变社会,但是我们可以渐渐改变自己,因而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家庭,可能改变我们的公司,以至于对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影响。他也想,也可能没想,我老想他是不是有想过,但最后的结果,他是高尚的,我们是庸俗的。
善是万科的灵魂,善就是走正道,走阳关道。323亿的纳税额是个什么概念?对照一下,2014年华为纳税337亿,2015年阿里巴巴纳税178亿。
姚振华自以为很聪明,提出罢免董事时特意把华润的三位也捎上,你看,我针对的是整个董事会,不是只杀万科一方的董事。历史地看,姚振华是万科投资价值的发现者,他争的万科,是资产升值和套利机会。这是万科成功的基石之一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,不是说万科无可挑剔,也不是说样样都无懈可击,而是说,王石和万科在这样的历史场域里,在这么漫长的时间考验中,始终坚持了一些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和理性逻辑,始终走在阳光道路上。
有学者询问了80位伯克希尔公司的子公司CEO,大多数受访者称,收购后公司在治理方面几乎没有出现重大变化,自己的公司在伯克希尔旗下甚至比它们继续保持独立还要好。中国商业面临的不是新觉醒的问题,而是何时能够走出迷局的问题。
王石昨天在微信朋友圈连发了两条微信,一条针对华润宝能之联手:当你曾经依靠、信任的央企华润毫无遮掩的公开和你阻击的恶意收购者联手,彻底否定万科管理层时,遮羞布全撕去了。企业家精神是商业文明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。
或者他要忙的事太多了,忙别的了,根本就没有系统想过。不知道傅育宁们在想什么。
如果时光倒流,再选择一次,王石还会不会把自己卖给今天这样的华润? 如果时光顺流,还会不会有创业者主导的企业愿意让今天的华润当大股东? 万科之争,我所争的是什么? 万科之争中,我最看重的是商业文明视野中万科的价值。我要争的万科是哪一个?是在阳光照亮的体制下,持续增长、创新领跑,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万科。如果华润凭借它的经验和视野,提出管理改进和行业对标的建议,对万科只有好处。在这个世界上,恶的力量有时会通行,伪善的力量有时也会通行,而在我眼中和我心里,王石是这样的人:他从来不以恶对这个时代,也不以伪善对这个世界。
在这之前创业的企业家,有鲁冠球模式(乡镇企业,后来转制),柳传志模式(国有企业,后来管理团队先享有35%的分红权,再出资变成股权),张瑞敏模式(集团今天还是集体企业,但下面的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),仰融模式(自己做起来,又带上一个红帽子),褚时健模式,还有就是王石模式。今天的万科仍在正常运作,但它分明陷入了一场公司之公司的危机,就是股东矛盾的危机。
65岁的王石,一代英雄的悲凉、无奈和刚毅,跃然而出,令人动容。‘温水青蛙不仅是国企的常态,混合所有制也可能存在。
还能说什么?一条回应自身谢幕之传言: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,出场了,就有谢幕的一天。但同一个万科,每一方所争的内涵并不相同。